新生彩票_新生彩票注册-官网入口
首页 | 同行业 | 投资人 | 传媒界 | 应聘者
邮箱登录 | 站内搜索 | 邮件订阅 | 加入收藏   
首  页
新生彩票注册
集团文化
新闻中心
产品与服务
投资者关系
社会责任
人力资源
党的建设
电子商务
安全管理
 
您现在的位置: 新生彩票注册 > 新闻中心 > 高层论坛 > 正文
 
  高层论坛

低迷态势持续 复苏之路漫长
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市场2017年回顾与2018年展望
信息来源:《新生彩票报》2018-03-01

    2017年,国际原油价格企稳上行为整个油气行业带来期许已久的曙光,油气公司借以走上脱困之路,海上油气开发热情有所复燃,海洋工程装备市场触底企稳;但海工装备建造企业仍难以彻底摆脱业务萎缩、盈利困难、库存高垒等诸多困扰,持续面临生存“高压”。未来,油价走势并不明朗,海工装备市场复苏之路依旧漫长,海工建造企业仍需继续调结构、转方向、化库存,以应对低迷的市场。

    一、海工装备运营市场回顾

    (一)全球原油供需改善,推动油价回升
    2017年上半年,美国原油产量和陆上钻机数量持续增长,油价面临下行压力,但得益于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及非OPEC国家履行减产协议,同时受美元走弱、区域供应短缺等因素影响,油价围绕50美元/桶波动;进入下半年,OPEC及非OPEC国家减产履约率创新高,并在11月底将减产协议延长至2018年年底,限制尼日利亚和利比亚两国原油产量;此外,美国陆上钻机数量也停止快速增长,美国、OPEC原油库存整体下降以及全球经济增长好于预期,均为油价回升提供了基础。
    (二)海工装备租用需求猛增,运营市场触底企稳
    在全球油气开发热情一定程度恢复的背景下,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活动随之增多,刺激海工装备租用需求。2017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全球钻井平台租用数量分别达到103座和94座,较前两年翻了一番,这也遏制了海工装备供需状况的恶化,海工装备市场触底态势明显。2017全年交付钻井平台15座,拆解38座,供应端有所改善。截至2017年年底,全球在租海工装备数量为452艘/座,较年初增加10艘/座,市场利用率为65%,较年初上涨2个百分点。
    (三)运营商经营依旧困难,行业兼并整合加速
    在持续低迷的市场环境下,海工装备运营商依旧深受经营业绩下滑和巨额债务到期的双重夹击。低租金和低利用率使得企业工作量不足,盈利能力退化,新签租约利润空间极小甚至低于运营成本,不少大型钻井平台承包商和海工船船东营收亏损。由于业绩远不及预期,债务拖欠已经成为行业常态,巨额到期债务迫使运营商寻求重组。2017年,大量运营商通过破产保护等方式进行债务重组,部分企业难以为继,被迫退市或破产清算。
    2017年,海工装备运营市场兼并整合加速,挪威Farstad Shipping、Solstad Offshore、Deep Sea Supply三家海工船东合并为Solstad Farstad公司;挪威钻井承包商Borr Drilling收购美国Transocean自升式钻井平台船队;新加坡船东Pacific Radiance和Allianz组建Allianz Radiance。

    二、海工装备建造市场回顾

    (一)海工装备成交额大幅增加,浮式生产平台成为主角
    2017年,全球海工装备建造市场有所复苏,共成交海工装备66座/艘,合计94.5亿美元,同比增长80.9%,但与2011~2014年的成交额相比,仍差距甚远,海工装备市场并未走出低谷。
    浮式生产平台订单爆发式增长。2014年油价下跌导致很多海上油气开发项目暂停搁置。随着油价回升以及海上油气开发成本压缩,油气项目商业开发价值扩大,油气公司重新推进此前搁置的海上油气开发项目。2017年,全球浮式生产平台成交金额达70.6亿美元,远超2015、2016年水平,其中包括6座浮式生产储卸装置(FPSO)、9座浮式储存及再气化装置(FSRU)、1座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储卸装置(FLNG) 。
    海工船市场继续萎缩。自2014年以来,海工船一直是海工装备订单成交的“主力”,但成交额却逐年萎缩。2017年,共成交海工船46艘,合计23.9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36.1%和34%。具体船型来看,由于市场供应过剩及手持订单规模庞大,小型海工支持船订单成交数量较少;海工调查船订单成交5艘,合计3.3亿美元;海上风电相关船型市场发展势头强劲,全年共计成交21艘海工作业船订单,合计10.9亿美元,约占海工船订单成交总额的50%。钻井平台是本轮海工市场危机的“重灾区”,运营市场供需过剩状况严重,大量在建或已建成装备难以交付,从2016年5月至今,全球无钻井平台新订单成交。
    (二)新建装备价格低位波动,有价无市问题突出
    萎缩的市场需求难以填补全球海工装备建造产能的巨大缺口,行业竞争持续白热化,装备价格自2016年以来持续走低,缺乏反弹基础。英国克拉克松研究公司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12月,105米(350英尺)自升式钻井平台价格为1.55亿美元,自2016年年中以来不曾变动;半潜式钻井平台受挪威市场需求刺激,价格增至4.75亿美元,较年初上涨5.6%;超深水钻井船新船价格下降至4亿美元。尽管部分海工装备估价受成本以及市场询价增多等影响出现上涨,但多面临有价无市的窘迫局面。
    (三)韩国稳居领先地位,中国和 新加坡发展势头强劲
    在中国、韩国、新加坡“三足鼎立”的全球海工装备制造业竞争格局中,韩国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在高技术、高附加值浮式生产平台以及深水钻井装备领域优势明显,中国和新加坡海工产品则主要集中在自升式钻井平台和海工船领域。
    浮式生产平台成为市场订单主力,韩国竞争优势得以体现。2017年,韩国承接海工装备订单总价值为52.6亿美元,远超2016年的4.4亿美元,全球占比高达54.6%。其中,三星重工获得2座 FLNG和1艘大型FSRU订单;现代重工和大宇造船海洋分别获得3艘和1艘大型FSRU建造合同。
    2017年,中国累计承接海工装备订单总金额为20.7亿美元,同比下降16.5%,市场份额也由2016年的47.5%下滑至21.9%。不过,中国在海工船领域优势依旧突出,2017年共承接29艘海工船订单,总价值13.1亿美元,占2017年全球海工船订单总额的54.8%。同时,中国骨干船企也加快拓展浮式生产平台建造业务,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获得2艘大型FSRU建造合同,打破韩国在该领域的垄断;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获得荷兰SBM公司新一代Fast4Ward FPSO船体建造合同。
    新加坡在2017年年底获得多项FPSO改装合同,全年接单总额达到7.4亿美元,较2016年翻了两番,但全球市场份额仅为7.8%,远不及韩国和中国。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在浮式生产平台市场的拓展已初见成效,胜科海事击败韩国三大船企,获得挪威国家石油公司Johan Castberg项目FPSO船体和居住模块建造合同,并与壳牌公司签署Vito项目半潜式生产平台建造意向书,发展势头迅猛。
    (四)装备交付难问题突出,企业千方百计化库存
    当前,全球在建或已建成海工装备多为船东投机订造,无租约保障;同时,船东深陷经营困境,资金链断裂、债务压身,接船能力不足,推迟交付成为行业常态,更有甚者以各种理由撤单,导致大批在建海工装备难以交付。据统计,2017年全球海工装备交付率仅为29%,较2016年下滑15个百分点,钻井平台交付15座,交付率仅为13%,海工船交付率也不足30%。
    为化解海工装备库存、减小财务和经营压力,海工建造企业通过转售、债转股、光船租赁、委托运营、成立融资租赁公司等多种方式处理库存装备。
    转售方面,新加坡吉宝岸外与海事旗下吉宝远东船厂和PPL船厂分别将5座和9座自升式钻井平台转售给挪威钻井承包商Borr Drilling公司,吉宝远东船厂还将1座自升式钻井平台转售给361 Projects公司;韩国现代重工将2座半潜式钻井平台转售给Northern Drilling公司,三星重工与Aker公司达成1座半潜式钻井平台转售意向。
    债转股方面,新生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建设银行等签署市场化债转股投资协议,发起成立中船降本增效私募投资基金;新生彩票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署债转股协议,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库存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部分海工装备库存通过金融资本手段得到处理,但多数并未投入运营应用,未从根本上解决库存问题。
    (五)企业积极调整结构,拓展业务谋发展
    新订单不足、库存海工装备难交付、生产资源大量闲置,导致海工装备制造企业营收大幅萎缩,部分企业持续亏损。在此情况下,海工企业也积极调整业务、产能和资产结构,以求脱困谋发展。
    在业务调整方面,多数企业瞄准液化天然气(LNG)相关装备和浮式生产装备:吉宝岸外与海事、胜科海事近年通过收购研究机构增强研发力量、开辟新市场,以大力发展FLNG、FSRU、LNG电站、LNG加注船、LNG运输船等LNG相关装备;现代重工通过研发新产品在FSRU和FLNG领域发力;中国惠生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也发布了FSRU、浮式LNG电站等新设计和解决方案。
    此外,不少海工企业还努力拓宽新业务领域,例如,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等积极拓展深海养殖装备市场,中集来福士、招商局重工有限公司等开始承接中小型邮轮、小型集装箱船、小型LNG船等商船订单,欧洲海工企业也承接部分渔船、邮轮等订单。
    在产能和资产调整方面,全球主要海工企业也积极采取措施优化结构。新加坡吉宝岸外与海事关停部分设施,并出售吉宝荷兰船厂;胜科海事提前归还租用政府的厂区,将生产集中在Tuas Boulevard船厂。韩国现代重工停用蔚山船厂4、5号坞和群山船厂,剥离现代电气、机械、机器人等非船业务,实施自愿辞职和循环休假制度;三星重工关停1号干船坞和G1浮船坞,退出海上风电业务,推行退薪和无薪休假;大宇造船海洋出售2座浮船坞、办公楼以及大宇造船海洋建设等子公司,实施高管和办公室人员无薪轮休制。
    (六)政府积极引导,助力行业脱困发展
    为帮助海工装备制造业脱离困境,主要建造国也出台相关政策,支持行业发展。
    中国方面,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委出台《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引导行业积极应对挑战,把握机遇加快转型升级。此外,中国政府还支持建立了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以及海洋工程总装研发设计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平台。
    韩国方面,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业作为韩国经济的支柱产业,政府一直给予特别关注。在2016年出台的《造船产业竞争力优化方案》的基础上,韩国政府将三大船企列为特别雇佣支援企业,还将出台《造船产业革新成长推进方案》。新加坡则继续实施国际业务融资支援计划和过渡性贷款支持方案,惠及不少海工企业。

    三、未来市场走势

    (一)国际油价走势并不明朗,海洋油气开发继续回暖
    从供需情况来看,未来一段时期,国际油价走势并不明朗。在当前相对较高的油价以及美国实施能源独立战略的背景下,美国页岩油进一步增产的可能性极大;OPEC和非OPEC主要产油国能否继续执行履约减产标准存在不确定性,不排除部分国家退出减产协议、扰乱全球原油供给;而全球经济形势好于预期,则将从需求端提振油价。
    对于全球海上油气开发而言,尽管2014年的高度繁荣的景象难以再现,但得益于整个油气行业的自我调整,目前相当一部分海上油气开发项目已经具备商业开发价值,同时考虑到油气公司和产油国为维持产量接续将更加积极主动扩大投资,全球海上油气开发将继续回暖。
    (二)运营行业格局继续调整,供需关系有望改善
    2017年,部分企业完成兼并、收购,推动了行业整合,未来将有更多资本参与抄底,重构运营市场格局。在市场收购过程中,性能先进的新装备将成为资本关注的重点,加之收购方基本能够“轻装上阵”参与市场竞争,将进一步提升新装备的竞争力,一些老旧平台被淘汰“出局”,市场供需关系将得到改善。
    但随着装备运营商重组逐步完成、更多新晋者加入,海工装备市场的竞争可能更加激烈,由此制约租金上涨,预计低位波动仍将是2018年主要海工装备租金发展的走势,部分装备的租金可能进一步下降。
    (三)建造市场将延续低迷态势,浮式生产平台仍是焦点
    对于钻井平台和海工支持船等运营租赁属性较强的海工装备而言,尽管运营市场供需关系呈现向好势头,但上游市场触底企稳传导至建造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且当前装备过剩及手持订单规模仍十分庞大,因此,在供需关系实质性改善之前,生成新订单缺乏基础。2018年,全球海工建造市场焦点仍将集中在浮式生产平台、海上风电场建设运维装备以及LNG相关装备等领域。
    浮式生产平台方面,油价逐步恢复、油气开发成本降低、油气公司经营逐步改善、市场需求扩大,有助于推动海上油气项目签约,一批浮式生产平台项目将陆续授出总包合同。据统计,2018年将有约20项海上油气开发项目授出总包或租赁合同,其中大部分为FPSO项目。
    LNG相关装备方面,管道天然气供给难以满足全球天然气消费快速增长的需求,LNG相关装备需求将快速增长。从LNG生产出口端看,海上边际气田开发将推动中小型FLNG的应用;美国陆上天然气出口需求扩大,将刺激近海LNG出口设施需求。从LNG接收端看,由于陆上接收站在建设成本、周期、灵活性、环境影响评估等方面存在劣势,FSRU以及浮式LNG发电站建设项目将不断涌现。
    海上风电建设运维装备方面,目前欧洲仍主导全球海上风电建设运维装备市场,但中国、美国市场发展迅猛,则有望成为未来装备需求增长的主要市场。中国大力支持海上风电发展,国家能源局以及相关省市已提出具体目标和规划。美国正积极推动海上风电开发技术发展,降低海上风电开发成本。(新生彩票工业经济与市场研究中心 刘二森)

 
 
相关新闻
   国际航运与造船市场2017年评述及2018年展望2018-03-20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正式印发2018-01-23
   海洋工程总装研发设计国家工程实验室召开2017年工作会2017-09-30
   2017年上半年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回顾与展望2017-08-08
   2015年上半年全球海工装备市场回顾与展望2015-08-03
 

版权与隐私 | 常见问题解答 | 投诉咨询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新生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维护:新生彩票官网信息科技中心  信息维护:新生彩票报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100098    沪ICP备14028183号